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8 题号:1407877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1)比较图一、图二,请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一五计划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6项。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例如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以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为中心的机械加工城,还有鞍山钢都、沈阳飞机城等。通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东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

——摘编自赵传军《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材料二


——摘编自王胜今、吴吴《中国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

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产品类型单一,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

材料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强调:在国内发展格局中,“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对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一五”计划的特点和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基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国家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意义。   
2023-06-16更新 | 1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在毛泽东生前,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我们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进市场机制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最先在农村展开,拉开了整个中国改革的序幕。第二阶段: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第四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第五阶段: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摘编自白永秀《新中国70年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三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等整理的“新时代十年”大事件(部分)

时间进程
2012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3习近平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2022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在“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过程。
(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材料三概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2024-02-07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好的回忆

材料一   在“一五”计划期间,九江市新建了电力、纺织、机械、造船、建材、食品等一批企业,至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已达812个,其间工业企业户数净增673户,增加4.8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49个,公私合营工业企业23个。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增长1.5倍,年平均递增20.2%。“二五”期间,九江市先后创办了长江化工厂、九江船厂、九江食品厂等一大批轻纺、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通过新中国初期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九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汪红梅《建国初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习变迁的影响——以九江为例》

材料二   九江居民区西园在解放后,柳氏宗祠成为这一带居民的活动中心,每逢周一、三、五居民小组就集中在这里学习、读报、讲时事、教唱歌曲,这里还办“扫盲识字班”,识字上千者颁发“扫盲证”,先进人物还到市文化宫开会。一到该唱歌的晚上,妇女儿童都聚集到这里,由“九师”派的学生教唱,非常热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大量需要劳动力,为尽快把妇女从锅灶台边解放出来,于是加紧认字班管理,一批又一批妇女通过扫盲走进了工厂、商店、菜市场、饮食服务行业。一些当年从“柳氏宗祠”扫盲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们都已70左右高龄,每每谈到.当时在祠堂内扫盲、唱歌都能勾起老人们美好的回忆。

——政协浔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百年西园·九江》2005年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建国后哪些历史现象?(用历史术语概括表述)
(2)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2-09-02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