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0 题号:142468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顺治年间,中央的财政收入约为2700万白银。在此前后,清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解款协拨和奏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控制。雍正年间,朝廷严惩贪腐,大力清理各地的田赋积欠和国库亏空问题;同时推行摊丁入亩,并将地方政府加征的火耗并入正税,由中央征收。此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乾隆中期达到了7100万两白银的高峰。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与后期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两)。

时间(年)田赋盐税关税厘金杂税项收入总计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766398671.8357410.355409.37004498.095549100
1903354633.80125011.91304228.99229821.903563.4010492100

注:厘金是在商品运输途中抽取的捐税。

——摘编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前期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财政收入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财政收入变化的历史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比较确实的史料记载,18世纪20年代,汕头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市镇。1851年(咸丰元年),英美洋船入泊汕头港进出外海航道上的妈屿岛。为了管理方便,1853年(咸丰三年),潮州海关从庵埠搬迁到妈屿岛上。

这个新兴的商港很快引起敏感的外国商人的注意。1857年(咸丰七年)10月,怡和洋行大班约瑟夫·渣甸写信给英国对华全权大使额尔金的信中指出,汕头港是已经通商五口之外常有沿海船只开来的唯一口岸,是“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

关于这个港口的商业贸易,渣甸提到潮汕出口商品的大宗——蔗糖。实际上,更加吸引外国商人前来的是鸦片贸易。1853年以后,茶叶海运开禁,外国商人在汕头港也可以买到茶叶。

而后在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包括在新增通离口岸里面的是潮州。但是,这个当时还是韩江流域最重要物城市却远离大海。而作为商港,汕头却有其难得的优势,最后潮州的“开埠”,变成汕头开埠。

——摘编自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汕头开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汕头开埠对潮汕地区的影响。
2022-02-16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尔国(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团结、和睦)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无论远近),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归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七月乙卯”条(嘉庆帝颁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三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78年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时期管理外贸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概述南宋对外贸易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的哪些问题。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示我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上述四则材料,指出其主要不同。
2021-04-15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初广州与全国对外贸易形势对照表》

材料二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一时“四邻缫丝之家竞相效仿”。1881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广东机器缫丝局,倡导机器缫丝。此后新式缫丝工业发展迅速,成为这一时期广州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随着生丝出口的增加,广州地区农民普遍植桑育蚕,蚕业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生丝的集散地也因此形成,各地运丝至广州卖与各丝庄,再由丝庄卖与洋行出口。同时,相关机器制造工业获得发展,“蒸汽丝厂所用各种器具,多属本土制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丝市对生丝的品质、款式提出新的要求,日本丝厂按照世界最大的用丝国——美国之请求,改进生产工艺,大受美商称许。广州丝商昧于国际市场行情,欲以价格低廉取胜于人。至20世纪20年代人造丝兴起,进一步打击了粤丝的出口,当地丝业至此遂走向衰落。自30年代起广州的出超外贸已日呈危机,40年代终于由出超转向入超。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杨瑞贞《清末广州外贸与地区经济》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广州与全国外贸形势的不同特征,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广州丝业走向衰落”的历史现象中,你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2019-02-08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