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43495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学界)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摘编自舒盼盼、孙颖政、施杭露《浅谈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历代显宣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年)安徽巡抚荐其应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特设科目之一),他托病不就,投身市井,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描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时人评价《儒林外史》说,“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魎,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

——摘编自洪江《儒林外史前言》(重印)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不公平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知识点】 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的“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挑选“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2020-12-20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代王朝不断完善、强化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唐制度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实现了官僚体系的考试录用制度……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社会的等级制也被适当地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围绕着现任官员的官阶伸展自己的梯子,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世袭化的趋向。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写出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两者在选官方法、标准上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1-11-27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开了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正式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起了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同时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徐晓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材料二

1901年在惨遭八国联军的炮火洗劫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力行改革,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改革对象之一。8月清廷下诏改革科举,自明年始,下令整顿京师大学堂,各省省城与府、厅、州、县均设立学堂。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认为科举有碍学校的推广,疏请渐行罢废科举,“稗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可是,不久风云突变,日俄战争竟在中国打响,强烈的屈辱感刺激着清廷上下,使他们认识到进一步改革科举的紧迫性。于是,1905年9月,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否则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达不到兴学培才的目的。这一建议得到清廷采纳,当即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李志茗《科举制度之废除及其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2018-01-31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