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9 题号:14429238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指导下,我国第一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诞生了。该标准在知识内容层次上,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占世界史课程的50%以上。还特别强调:“今日讲习外国史,尤当注意近世帝国主义的发展与最近民族运动的大势”“关注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精神层次上,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可以说,该标准目标制定十分全面,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1932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1929年版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在其基础上将本国史和外国史的目标由原本的10项精简至6项,并提出外国史学习目标上要突出强调学习欧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取长补短,以应用于本国。1940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进一步精简至3项。在能力目标上着重强调让学生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共同抗日的大背景,理解各民族必须相互团结,才能抵御侵略,最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抗战的自觉性。

——摘编自姚远《近代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展及现实思考》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6年至1957年间颁布了我国第一套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该大纲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斗争归入国际社会主义斗争之中,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的内容在大纲中占有接近一半的比重。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通过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革命手段对民族解放的重大贡献,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意识和劳动品格,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96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高中历史课程重新划分为必修与选修,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大幅减少了政治制度史的比重,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也较容易理解的经济、文化、科技史等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近代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世界优秀文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纲清晰的设立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梯度性,不仅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也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赵亚夫《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后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课标及大纲制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图1、图2、图3是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期间、1966—1976年、1978—1999年)的主要工业建设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工业建设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0-25更新 | 3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
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营单位。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权。
第七条 企业买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 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供货单位,购进生产需要的物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年)
材料二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三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人治”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是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和深化阶段,政府与市场发挥的作用的变化。(6
2019-01-30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愚昧迟钝就会安居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发布有关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辈分让他们服徭役,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就一定会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那些博学多闻,能言巧辩者,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农民没有地方听到异端学说,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摘编自商鞅《商君书》(白话译文)

材料二 1928年的苏联小百科辞典说:“(沙皇俄国)身份证制度是所谓的‘警察国家’发挥警察作用和实行税收政策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苏联法律中没有规定身份证制度。”然而随着集体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数百万饥肠辘辘的农民涌进城市的饥荒年代,苏联决定重新在国内实行身份证制度。有权获得身份证的只是工人和职员,而不是农民。所以,农民的迁徙自由已被限制,对所有公民迁徙自由的控制也加强了。1930年,一篇评论称“难道无产阶级政权可以颁布一项强迫贫农和中农留在他们的集体农庄里的法律吗?”预言在1933年初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俄】罗伊麦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材料三 改革开放20年,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至20%。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随时准备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部门。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户籍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剥离其他各项附加制度,渐次消除户口的物质化因素,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管理功能。

——摘编自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创立户籍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前后苏联(俄)对身份证制度的态度转变,并分析其转变背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2017-12-23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