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5 题号:145408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间信仰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汉时,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灶神负责监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善恶功过,并定期向天帝汇报,天帝据此作出奖惩。因此,百姓一方面通过祭祀讨好灶神;另一方面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免招致祸患。……禁忌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起到“劝人为善,使人重慎”的作用。朝廷设太史令一人,“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在民间,禁忌以巨大的约束力影响着百姓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禁忌无所不在。此外,汉代笃信择日之说,认为时日与吉凶祸福紧密相连。当时专门从事占候卜筮之人,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历家、天人家等等,人们统称其为“日者”,《史记》专列《日者列传》记述其活动事迹。

——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举不再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人逐渐放弃了对文昌神的信仰。……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颁布了一系列办法、条例以限制社会中的迷信活动,并督饬警察机关践行。跳大神、巫蛊等迷信活动随政府禁令而得到控制,贵州仁怀“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辽宁凤城自设巡警后“不时捕治,巫风渐息矣”。……(民国时期)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包办婚姻开始被自由恋爱取代,因此,青年男女也不再祭拜月老。时人发出感叹:“今日红线多不用,由他男女自成亲。”

——摘编自赵英兰等《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材料三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习俗,是农村传统文化的灵魂。民间信仰具有世俗性、现实功利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国家治理不可忽视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正面积极作用,通过宣介引导,以提高民众道德水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丰富节日庆典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振兴。

——袁方明《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兼论中国人的信仰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民间信仰积极因素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并概括说明变化的特点。
材料二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中国的变化“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这些因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 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在一部《六十年与六十部》的专著中,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位列第一。有人把这部诗歌称为“开国之绝唱”。
(3)薪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请结合建国初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2016-12-12更新 | 2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姻。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乡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9世纪后期的英国相比,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化风尚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2022-09-11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的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确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们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研究: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哪些重大变化?
2022-11-20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