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45548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芝麻、蚕豆、黄瓜、石榴、核桃、萄葡、胡萝卜、菠菜、大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从中国来的大量丝绸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三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抑商”的根本目的,归纳汉代“抑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汉代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分析唐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的重要通道,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多种史籍来看,汉武帝之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逐步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汉长城在当时称为“塞”,包括城、障、燧、亭等设施的汉塞集军事防线与交通渠道为一体。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摘编自荀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

材料二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对外贸易非常活跃,商业的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繁荣的海外贸易也为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南宋时期“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摘编自许尔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影响。
2022-11-17更新 | 2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 (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 (北方)
215 (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 (北方)
328 (南方)
1450.926.42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 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17-11-29更新 | 1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唐末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与“市”的界限趋于模糊,原有的治安制度也随之破坏。到了五代,一种新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由“厢”统“坊”的“厢坊制”开始出现。宋初厢坊制得到进一步发展。设厢于州城内及县城内,分别由厢市与镇将治理。天禧四年将城内分为左、右两“军厢”,相当于今日城市中的区级行政单位。事务虽由左右厢治理,地界则仍属两县。上述十厢,可称之为基层厢,所设官吏称为”“厢典”。“厢典”相当于乡的耆长,为一厢之长。书手类似于乡书手,负责文书事务,应是上、中户的差役。街子、行官类似于乡村壮丁,应是中、下户的差役。而普通“所由”,则属募役,尚未见有关的役类名称,笔者称之为“厢役”。左右车巡使“掌京城内风火盗贼及推勒之事”,所派虞候任各厢的都所由,当即是负责各厢的治安、消防事务。坊设坊正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厢坊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厢坊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020-06-27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