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宰相制度的废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4 题号:1455580
材料一《新唐书》:“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皇帝不愿听从丞相的封驳,那么丞相就应当辞职。否则,国家机器就不能正常运作。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后,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明崇祯年间,李清任给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员,已经根据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给事中签押的驾贴送到后方可行刑,这显然是封驳制度的遗留。

——摘编自刘文瑞《封驳制度的意义》

材料二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但实际的政务中心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等中枢机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机处。军机处被皇帝严密控制,从未有过独立的“执政”大权,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军机处的职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诏令的运行体制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皇帝诏令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因素及特征。
2019-01-25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宰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代表人物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中枢机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职位所享权力范围
明朝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的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2,3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清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说明其本质问题。
2018-11-07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作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人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材料三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多数人比一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智慧,一项政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往往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为周全。”(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政治上采取的是一个专制和集权的结构,其中最主要的集权就是皇权。在皇权专制的背景下,也曾经出现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些明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汉朝、唐朝的相关史实论证皇权下是如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的并简要评价。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2019-08-12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