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4566381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自近代以来有“中国专制论”之说,亦有持中国并非专制论的观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   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等

材料三   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是不完满的。韦政通曾指出:“谈政治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次元:一是政治思想,一是政治制度。前者代表政治理想,后者代表政治现实。”理想与现实是两个层面,但并非彼此孤立的存在。梁启超等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时,重在后者,他们以政治权力特别是皇权为焦点,考察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现实表现。这种论述比较实证和直观,较合乎近代政治学的逻辑,但易于把政府与民众对立起来,夸大皇帝个人的意志,忽视政治的文化基础。与社会科学有别,钱穆的特色在于从人文的角度论说中国政治,以通驭专,把文化看作一整体系统,瞩意政治、制度与文化统一的方面,尤注重士人的学术和思想。这种论述不简单把制度看作权力的外在表现,而是强调它乃文化和民众意志之反映,对于近代政治学而言不乏补充、纠偏和启发的意义,并一定层面上契合了当下中国的政治学论题,但如前所述,其论证亦存在较大问题。可见,关于中国古代专制问题,仍值得继续讨论。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中梁启超提到:“‘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可以用哪些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中国专制论”之说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造成不同看法的原因,我们应当从哪一方面入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于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我们应当作何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1860年和1902—1904年的中国国内翻译西书状况

          类型
城市
出版西书种类(种)
宗教类科学类
香港3723
广州2913
福州2616
厦门130
宁波8620
上海13833

1843——1860年


——据熊月之《译书与西学东渐》整理


比较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翻译西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2-10-06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末五代始,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再度相继崛起,对中原农耕世界发动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重交融的状态。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即蒙元入主中原使传统中国遭受了“文明的中断”。这一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批判。蒙思明先生则认为元代在生产技术、科学、文艺各方面成就,都有较准确的科学性和较丰富的人民性,不仅不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而且还有它独特光辉、承前启后的功绩。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大批耶稣会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把西方早期近代化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别,他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其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其实,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之间蕴含的某些共性及其相互交流的互补性。西方启蒙思想家以耶稣会士为媒介,“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直至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陈梧桐《明史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予以简要阐述。
(2)根据材料二,比较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侧重点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的新发展并予以简要评价。
2020-03-14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1年的“两会”上,民生与民主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在1932年初步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标准之我见》


材料二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明文规定从1837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建立由3 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议会负责,每年向首相汇报一次工作。它有权组织“合适的人”调查济贫法实施情况,有权要求各地方管理机构上交济贫法执行情况统计表,有权任命或撤换助理委员。该委员会任期为五年,在任期内济贫法委员会成员不得兼任下院议员。“新济贫法”还规定了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四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如何实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救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简要评价新济贫法?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途径。
(4)根据材料四,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2011-03-30更新 | 9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