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选官制度(汉-唐) > 隋唐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46292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非常人才。它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白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制举考试由皇帝亲临主考,试场设在殿廷,所以制举考试又有“殿试”和“延试”之称。唐代科举取士体制中有举和选之分,礼部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属于举的性质,应试者大多是平民,及第仅取得身份;吏部铨选和科目选则属于选的性质:应试者往往足出身人、前资官等,中第后可任官。制举对应试者的身份没有特殊限定,登科者既获身份又能得官,唐代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虽试时务策论,但不唯一,还要试帖经、杂文等,而吏部铨选则以考判和杂文为主。制举与策试直接联系在一起,只试时务策论,故唐朝常以“制策”或“策试”代指制举考试。

——摘编门俞钢《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制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制举的意义。
【知识点】 隋唐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为此曹魏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后来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曹魏时期施行的新的选官方法的名称,并全面分析该制度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2-03-16更新 | 1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汉书》集解
材料二   (汉武帝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一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
材料三 中正任久,爱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遵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尚书仆射刘毅以九品者,始因魏初丧乱,是军中权时之制,非经久之典也,因用土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复古乡举里遗之法,上疏曰:“夫九品有八损,而官才有三难,皆兴替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通典》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涉及哪几种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2)概述作者对材料三中所涉及的选官制度的基本态度。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者为何主张“复古乡举里选之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二、三所述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对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6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因无如之何,令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3-11-28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