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民族主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146406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鞑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据《孙中山传》等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知识点】 民族主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 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民族主义发端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在英国清教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得到发展。其发展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阶段,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个阶段,西欧和北美的民族独立基本实现,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渐 渐转为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7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图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金和技术、商品和劳 务、人员和思想文化跨国界流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网络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生活中难 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对近代发展而来的民族主义也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到了80年代,由于受经济因素、意识形态以及宗教情绪的诱发与催化,民族主义又走上了复苏的道路,或者更确切地说,"民族主义不是 在复活,它根本就不曾死。种族偏见也不曾死。这些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运动。"

——摘编自百度论文库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 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 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 中国发展中应当避 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 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族主义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主义与西方民族主义的不同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9-11-01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政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摘编自金立昕、李新伟《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
2018-01-13更新 | 20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今天的国家观和以前的国家观内容不一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很特别,“自古一统,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而且周围没有很大的挑战者,所以从东周起,很快就过渡到普世世界,这一普世规则,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它没有有形的教堂,所以就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秦到清,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对于皇帝个人和本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

——许倬云《风雨江山》

材料二   20世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及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怎样认识国家认同观念的?
2019-01-25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