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1472204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前中期处于大转折的前夜,其国内表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文化出现,国际条件是西方近代文化初入中国。然“萌芽”幼弱、“启蒙”声稀,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材料二   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激进的神学教义革命,在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天下到近代早期天主教与新教并存的文化转型中,有关信仰矛盾的不断激化挑战了君主统治的权威,因此宗教信仰并存问题成为亨利八世之后的英国君主重点调和的对象。英国内战、“光荣革命”无不体现着信仰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信仰自由依靠政教分离得以实现,真正促成了公民时代的到来,政教分离因而被称为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刘城《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文化“新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仁宇先生说:“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不管是王守仁、李贽,还是徐光启、宋应星,不管是海瑞、张居正,还是黄宗羲、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由此(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因为在每次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总会有一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发出呐嘁,呼吁统治者采取行动。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富国富民”等其他方面。孰不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领域的变动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静悄悄地行进。

——摘编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等

材料二 西欧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条件下茁壮成长。“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此,他拥有从公民而来的一切权利。他可以自由结婚,并让他的儿女自由结婚,他可以随便迁出,随意往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可以取得、占有、让渡、交换、出卖、馈赠和遗传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受领主的管制。他的土地可以转让,可以租出和抵押,可以典当,一句话,容易变成现钱,以便促进商业的一切活动。”

——摘编自布瓦松钠《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有利条件。
(3)并分析这些成长是如何促进16、17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胚胎”发展的。
2019-12-02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2020-11-25更新 | 2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德国的城市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特利尔城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1世纪时是罗马殖民地。从公元2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有“北方的罗马”之称。下图是位于特利尔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2世纪尼格拉城门(又称“黑门”)。


材料二   德意志城市大多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驻跸地以及逃亡农奴聚居地。中世纪时代,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己的利益着眼,特别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此时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德意志区域只是罗马教皇的“乳牛”,是天主教会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最终,思想的、精神的和民族等矛盾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剥夺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神权”“教皇出售赎罪券是犯了错误和违背基督教教义”等理念。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形成了路德教等新教派。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以近距离人口流动为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不越出省界或邦界的邻近城市,更多是家乡附近的小城镇。他们被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所吸收,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约出现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德国东、北部农业人口向高度工业化的西部鲁尔工业区的流动加快。这一时期,内燃机的问世,引起了世界机械业的极大发展,也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尼格拉城门与罗马大斗兽场在建筑艺术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述它们建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教和旧教(天主教)相比所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析内燃机的发明对人类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2021-03-03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