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7 题号:148735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以世代守土为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古代基本上没有社会性的就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的,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凝浆了当时教育届、实业界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材料二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规定,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报告下达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小组,着重发展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我国还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人员往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22-23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英国近代选举权的变化和文官制度的确立发展反映了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材料一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试概括英国选举权变化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19-04-18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排华法案》和不断滋长的反华暴力是“刺激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催化剂”。华人的个人遭遇与国家荣辱、兴衰密切关联。此外,受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这种新型的民族主义情怀“产生了一个急切而强烈的愿望:要在中国和美国华人社会实现现代化和西方化”。中国留学生夹在两个帝国之间—— 一个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想让留学生学习西方器物或制度,以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富强独立,洗刷民族屈辱;一个是新兴的、以“保护者”姿态登场的美国,希望中国留学生能维系中美人民友好,进而帮助美国将中国打造成美国化、亲西方、基督教化的“现代”国家,实现长久保障其在华利益的现实目标。中国的自强型留学运动与美国“新殖民型”留学政策不期而遇。据美国国务院统计,直至庚款用尽,共有2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此资助下赴美学习,那些学成归国者多成为重要的学者、教育家和中国社会运动变革的领导者。

——摘编自任慈《“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移民新型民族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民族主义情怀对当时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赴美留学热出现的背景。并分析此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07-03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初年,为了应对来自边疆地区的骚乱与侵扰,清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战事上,这一时期的武备人才奇缺,因此,康熙亲政之后,着力改进武举科考程序,以期选拔大量武备人才补充到军队中去。为了避免文试内容在武举科考中占据比例过大的问题出现, 康熙要求武举考生必须重视外场的武艺较量和竞争。同时打破了满人兵士在武举科考中的一系列优势和特权,逐步取消了汉族兵士参加武举科考的身份限制。康熙还对武举考试不重实用的现象非常不满,在增删《武经七书》相应内容时就指出:“武经七书,未必皆正,所言火攻、水战,皆虚文。”经过康熙下旨修订后的《武经七书》,更加简明实用,考生们将其称为“新武经”。在康熙一朝录取的武进士,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执政期间录取人数最多的,康熙皇帝任内共举行了21次武举殿试,一、二、三甲共录取2364位武进士。

——摘编自赵富学、周童、李攀飞《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推行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0-11-17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