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2 题号:14896379
英国农业革命

材料一   以厄恩利为代表的农业改革精英们认为,英国农业发展历程有三个要点——小批改革精英是农业革命的主力;农业工作制度和生产技术的变革,构成农业革命的中心内容;圈地运动是农业革命的合理措施。这三个要点,成为后人争议不休的焦点。

在描述英国农业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留下了一句非常谨慎的话:我们暂且把农业革命背后的纯粹经济动力放在一边,集中讨论这一过程当中使用的暴力手段。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最终归结为劳动者个人劳动力量发展的历史。英国农民作为英国社会历史活动的主动和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自身发展,对后来的农业革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世纪的农民凭借家庭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粮食生产,过着依附于领主的生活,对领主尽相应的封建义务。13世纪被英国史学家称为中世纪最辉煌的时期,1347年黑死病爆发前,人口达到了高峰,农产品价格上涨,工资下跌,国外市场对于羊毛量的需求在增加,使农业经营成为有利可图。紧随其后的百年动荡,封建主将自营地纷纷出租,工资劳动成为英国经济结构中的一种主要劳动形式。哲学家以基督教徒的身份提出了贸易规则:贸易是基于平等互惠的交换、货币的衡量价值、使双方互利的最好方法是市场。

1416世纪英国农业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与乡村工业化密切相关。纺织有利于分工,并与机械化有缘,如脚蹬式纺车、针织机等在手工劳动中发挥作用;各个工序的半成品之间产生交换的必要;包买商成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桥梁,甚至直接雇佣着数百工人,纺织成为几乎所有农本经济解体的历史起点。1618世纪,英国乡村工商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凡是乡村工业化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民族工业中心。这就是后来工业革命的孢子。

——杨杰《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指出厄恩利与马克思关于英国农业革命的主张的不同。概述农民在农业革命中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13-18世纪英国农业社会变迁”示意图(或时间轴),并做出合理解释。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019-01-05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实录》(雍正)


材料二 在上帝庇佑和保护之下,航海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特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属于该三洲的岛屿,或该三洲通用地图或图片所载明或记述的岛屿,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属于本共和国的船舶仅指其业主或合法所有人确系本共和国人民,或住在殖民地的本共和国人民,并无假冒等情,其船长及船员大多数又为本共和国人民;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载运该项货物或商品人口的船舶(连同其全部船具、枪炮和附属物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节选自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材料三:到19世纪初,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及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成了“世界工厂”。“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国内市场的狭小以及原料的不足,使国际市场的开拓显得日益重要。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进行自由生产和贸易,扩大国内外市场。但是保护关税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国内外市场的阔的从而制约了经济的自由发展。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使他们找到了锐利的武器。于是一场反对国家干预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斗争迅速掀起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而取得最后胜利。拥护自由贸易的理论是那样的强有力,这个观点的信从者队伍日益壮大……

——谭天宇《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简要概括其基本主张、
(2)材料一与材料二经济思想的异同点何在?试分析材料二政策出台的背景。
(3)材料三经济思想的实践对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1-24更新 | 1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列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修建驿道、重用近臣等等。但波斯境内亚美尼亚付庄和希腊人城市的历史似乎表明,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例如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都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

材料二   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相距遥远,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模式名称代表型殖民地具体内涵
公司模式印度政府特许、殖民公司运作
移民模式北美由探险家、民众、公司和业主发起,得到政府支持
国家模式非洲英国政府全程掌握对殖民地的争夺、取得和治理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政治治理评析》

材料三   新的组织和技术力量赋予欧洲帝国世界霸权,让它们的势力能渗透全球。欧洲的陆军和海军、武器和军事组织、工业和交通通信手段——铁路、蒸汽轮船、电报和电网——赋予了欧洲统治地位。挑战摆在了各国人面前:要么接受和适应欧洲的方式,要么维持软弱和落后的现状。

——摘编自【美】克里尚·库马尔《千年帝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矛盾集合体”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所学概括波斯帝国统治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的殖民地治理进行简要评析。
2023-02-17更新 | 7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