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52294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我国两千余年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粮食生产始终囿于小生产的手工劳动水平,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必须承认,由于历代农民的辛勤劳动,在小生产手工劳动范围内,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步地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亩产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郭松义等《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以棉、布贸易为基础形成了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及沿海的北洋、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五条航线。十八世纪后,上海棉布又大量转销欧美,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鸦片战争前夕,每年平均从广州出口海外的“南京布”就数达一百二十万匹……

——王守稼《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历史命运》


材料二   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 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得以经济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上海地区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7-11-23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一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出现的原因?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2017-08-18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60年,全国约有45%的农户织布,其中约80%植棉。全国占首位的手工业纺织中心松江府,实际上家家织布,平均每户年产布66.3匹,其中自己消费的仅8.4匹。宁波自五口通商后,其地的棉纺织手工业“已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六年以前,每锭售价六元的白布(叫南京土布),现在只要三元五角就能买到。这样和本地货相同的货物的进口,已经使许多织布机停了下来

—据《鸦片战争后茶叶和鸦片贸易与上海城市的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城镇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分民国时期主要有几种经济成分。并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

2018-07-24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