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9 题号:152706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王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他中进士后授职福建邵武知县,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常常同一些曾经卫戍辽东的退役将卒讨论辽境的地理和防御状况,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

材料二: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时称宁、锦大捷,桂、率教功为多。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袁崇焕历史悲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崇焕功过。

2017-07-23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阅读关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史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材料二 武帝元狩四年“公卿又请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汉书》颜师古注“各隐度其财产之多少而为名簿送之于官也”。太初三年因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而征发戍甲卒十八万驻酒泉张掖以北,并在居延休屠屯兵戍卫酒泉,兵源不足的“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使其直接参与对匈奴的战争。天汉三年置酒酤,《汉书》应劭注:县官自酤榷卖酒;韦昭曰:谓禁民酤酿,独官开道……独取利也。
材料三 史载贞观年间,京城周围蝗灾甚重,唐太宗手捧蝗虫对天祷告,要上天可怜见,不要害民,责任由自己一人承担。说完,就要把蝗虫生吞下去。侍臣们见状,急忙上前制止,唯恐他因此致病。但他果断地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竟真的吞进肚里。怪的是,“是岁蝗不为患”,这年果真没蝗灾。
材料四 赵光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枝”“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始皇首次将“皇”与“帝”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有何用意?
(2)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实行抑商政策中是如何打击商人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太宗手捧蝗虫祷告迎合了什么学说?对“蝗不为患”有何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20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朝廷和闽浙地方的不少官员主张放弃台湾,守澎湖。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国防上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薄”,经济上亦大有开发的前途。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沿海诸省断难宴然”《遗患后世。……康熙帝最终采纳了施琅的主张,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施琅主张坚守台湾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意义。
2020-12-28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