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531287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结合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 黄宗羲的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五     天下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指出其代表的学派及核心主张。
(2)材料一、二、三、四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2016-11-21更新 | 5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一一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2)材料二、三在手段、目标上有何差异?分析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2018-03-11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摘自韩非《五蠹》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惠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汉初分封同姓王),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战!而亦可谓之法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韩非和黄宗羲的法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各自观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与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主要区别;并分别阐述二者法治思想的影响。

2017-11-0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