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53762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唐末,经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形式。

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

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赐予岳麓书院儒家经典和注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平时由儒士讲课,考试则请县官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主持。

——摘编自《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侵略者除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采取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教会学校就是文化侵略的一例明证。事实表明,西方教会对于兴教办学有着极为明确的认识和目标。他们就是要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学生接受“西方文明”,使之成为“捍卫和促进”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有效力量”。西方教会在近代中国所办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宗教(即《圣经》)、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以及西方国家的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教会学校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整理自《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不同点及它们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始于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官制度,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录用文官。一是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格物、考工等考试取士。二是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等,开始创建新式教育体制。学堂毕业生有许多被直接录用任官。三是考录留学人员任官。此外,清政府还在海关和一些洋务机关聘任了许多外国人任职,即所谓“洋员”。1911年,清政府开始拟定《文官考试任用章程》,但其建立现代文官选任制度的尝试刚刚开始,即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而夭折。

——摘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材料二 16—19世纪,西方各国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存在不少弊端: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腐败严重,政局不稳,不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仿效,于1855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1883年,美国又仿效英国的做法,颁布了《彭德尔顿文官法》,形成了新式文官制度。此后西方各主要国家的新式文官制度纷纷建立。

——摘自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与西方文官制度的相同点。
2020-05-14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小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期: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2021-09-17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评析19世纪以来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2022-08-01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