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15568488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变化。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其中从中亚引进的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此外,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于博《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敦煌壁画谈起》

材料二   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陶瓷业亦相当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由于战火,更主要的是陆路运输,唐代以前的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时期,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不下二三十个。它们的使节和商人到中国来,主要是经南海到广州的航道。于是发展海上航线,成为迫切要求。

——摘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为汉代“丝绸之路”撰写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表达清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发展“海上航线”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防止“倭寇”的骚扰,对于私人出海贸易,控制十分严格。由封建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地区建立一种所谓“朝贡贸易”,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明文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置的异体字)之重法。”
材料二 清初,为了镇压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实行严格的“海禁”,不许下海交易。违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斩,货物入官。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颁布“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各省的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三 倭寇之祸也促使统治集团更深刻地探讨倭患的原因。许多人认识到,严酷的禁令约束不住沿海大姓的走私活动,却妨碍了贫苦小民的生计,造成衣食无着的沿海居民投向倭寇,嘉靖倭患的数万海寇中,漳、泉之人占其半;同时,御倭战争的巨大军费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于是,朱纨死后,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终于在隆庆改元之际付诸实际,这使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
材料四 清初封建统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对于外国来华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加以控制。最初与清王朝发生“朝贡”关系的,主要还是南洋和东南亚诸国,但有许多限制,如“贡”期和随“贡”贸易的监视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西方殖民国家来华商船的限制就更严。只许他们停泊澳门,与澳门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来华贸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
(2)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的海禁政策与明朝相比有什么区别。
(3)据材料三,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解除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禁政策。
(4)据材料四,清初的“朝贡贸易”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有何区别?清朝的这一规定导致了什么结果?
2018-09-11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写照。但在这种天下观中,各个地区的地位又是有等级的,就像一个大家庭尊卑长幼有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制社会。

材料二   朝贡制度作为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制度,其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属。明朝是中国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从明朝统治者对贡物的态度、贡物的种类及其用途可以看出,接受朝贡,是君臣主从关系的象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至于贡物的多寡,往往在所不论,“宁使物薄而情厚,毋使物厚而情薄”。对属国的册封,虽然是政治从属关系的标志,但在其王位继承问题上,明朝一般不加干预,按其所请,遣使册封。即使朝鲜、安南发生大逆不道的篡位事件,明朝也不过以“却贡”相威胁。在朝贡体制下,明朝前期的一切对外贸易关系都以朝贡的形式存在,许多海外国家遣使来华,不过是借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罢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制社会”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朝贡制度形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2-03-21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初衷, 虽是出于联络西域诸国、央击匈奴的政治愿景,但却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成为西汉王朝认知西方世界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材料二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季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四 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嘉庆皇帝


(3)材料三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梁启超所说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020-12-19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