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5837142

材料   美国长期视拉美沿海为其“内湖”。19705月,智利、秘鲁、巴西等9个拉美国家签署《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宣布“对邻接其海岸的海域、海床及其底土的主权或专属管辖权延伸到距离领海基线200海里的地方”;8月,20个拉美国家发表了《拉丁美.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重申自己的海洋主权或管辖权。它们还不断加强海防建设,积极进行海上巡逻,并对非法闯入其200海里海域的美国等外国船只采取拘捕、罚款等措施

19732月,拉美国家向即将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提出了明确的原则立场。期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77国集团”和非洲统一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决议或宣言,响应并支持拉美国家发起的维护200里海洋权的斗争。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部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定了200里海洋权的主张。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国家维护海洋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拉美国家维护海洋权的意义。
【知识点】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国逐渐意识到海洋能兴渔盐之利、引舟楫之便。秦朝对海疆的经略实质上是大一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通过利用和控制海洋实现国家稳定的治国理念。汉朝所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带入新阶段。与前代相比,唐朝统治者善于运用非军事手段买现对海洋的影响和控制。在制度与科技的保障下,宋朝建立了更为明确的海上航运线路,宋朝水师始终掌握着东部沿海的相对制海权。元朝将骨嵬岛(今库页岛)等地并入版图,实现了北部海疆的历史性拓展。郑和航海通过朝贡贸易垄断国家资源,压制民间海上贸易,从明清对港口管理制度演变过程来看,限制和扼杀海洋经济意识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惯性。

——摘编自胡林梅《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国内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中国古代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09-26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人东来以后,拉开了武力争夺东亚海权的序幕,目标集中体现在对海域贸易权的追求和控制。16世纪葡萄牙人垄断了香料产地,控制了印度洋与中国南海之间的主要航道和贸易。进入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先后以武力驱走葡萄牙人、英国人,确立了对其他欧洲竞争者的优势地位。以郑成功为代表的中国海商集团在东亚海域与荷印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1661年郑成功将荷人逐出台湾。1683年,清朝攻下台湾。郑氏集团的覆灭,意味着东亚本地海上力量对东亚海权争夺的彻底败北,东亚海权从此为西方掌控。

——摘编自庄国土《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及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英国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主导性的海上力量。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海上防御的重要性。19世纪80年代中期北洋水师初具规模,使北方地区避免受到严重的海上威胁。及至甲午战争战败,中国海上门户洞开。此后十年间,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以日俄矛盾为核心,以日英为一方、俄法为一方的对峙局面。日俄战争后,日本已完全掌握了日本海的制海权,并确立了在黄海和东海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李家成、王帅《东北亚海权格局的演变与重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的特点,分析这场海权争夺结局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东亚海权之争的变化,并简要分析20世纪初海权争夺结局的影响。
2020-06-12更新 | 1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为中国海军集大成者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力主创办近代化海军海防事业,源于他对时局的基本评估。在1874年的海防大讨论中,李鸿章指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虽然看到了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险恶局面,但他对于国防战略的基本主张却是陆主海从。他认为:“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但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海军海防战略思想中所亟缺的,正是以舰队决战的方式争夺海权的核心要素。

——摘编自许华《缺失海权魂魄的舰队如何走向失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海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鸿章海防思想。

2016-11-27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