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8 题号:15928274
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中国近代史学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是以武昌军队起义开始的,在随后几周、几个月内,革命运动非常迅速地扩大到华南、华中,甚至华北部分地区的各个城市,但是不管哪里这一运动几乎都是纯粹军事性质的。有些地方社会各界也行动起来(特别是在广州和上海,但所起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形势。



根据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信息,围绕“革命力量”,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2022·广东广州·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23更新 | 173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下面是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

史料出处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
19111224日)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澳]骆惠敏编、刘桂梁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1912216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影响”,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0-10更新 | 4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人深思。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工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又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力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2021-08-13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