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7 题号:15959997
【古典园林与文化解读】

材料一


——摘编自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汉代在自然山林的基础上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明代及清代初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全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园林——多为皇家园林,着重体现帝王风格与富贵的特色;江南型园林——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岭南型园林——融合中西方造林手法,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中国古典园林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效果。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对东南亚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尹传霞、周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以及对世界园林进程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第四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建筑语言文化的选择是一种传统、美学、地理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制度、观念、哲学文化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岐山周原有一周天子宗庙建筑遗址。整个建筑布局由南而北为影壁、门道、前堂,过廊居中,后边为后室,南北构成一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由前至后又形成前院、中院和东西小院,中院和两小院四周有回廊,布局井然有序。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故宫建筑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紫禁城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着其他次要建筑。宫内的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寝,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三   雅典卫城的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布局自由活泼,没有明确的轴线。尽管卫城呈现不规则的布局,景观画面并不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雅典卫城因帕特农神庙的统率作用而成为一个整体。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形制最庄严,雕刻最丰富,色彩最华丽,风格最雄伟。卫城的其它建筑物如伊瑞克提翁神庙,装饰性强于纪念性,起着陪衬和烘托的作用。总而言之,雅典卫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据谢飞飞的《雅典卫城建筑群布局特色》等改编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陕西岐山周原周天子宗庙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原则,并列出这一文化原则在中国明清时期传统的人类居住地中被充分遵循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指出北京故宫“外朝”与“内廷”建筑风格的显著区别,扼要分析北京故宫与雅典卫城在整体布局上的主要差异。
(3)关于北京故宫与雅典卫城建筑语言文化的选择,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古代东、西方国家两种不同制度、观念、哲学文化选择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北京故宫体现了礼制等级和皇权至尊的思想,请结合北京故宫建筑所体现的重要政治理念予以阐释   ②雅典卫城体现了人文主义倾向,请结合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予以说明
2021-04-12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带着古人智慧的史料信息经过解读和学习,有助于较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长城的认识到底有多少呢?关于长城的东端起点,过去有一个误会,认为是山海关。关于长城的功用,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关于长城是由谁修建的,过去认为长城是汉民族用于防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这实属又一个误会。

——据罗哲文《古迹》等

材料二 明后期长城沿线和平互市的民族贸易市场普遍兴起。至明末,“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也。”这是时人的权威性评价。儒家经典、佛教教义传入蒙古,俺答汗(注:蒙古部落首领)“以大明律绳其下”。书写清代中国北部统一的历史,不得不以蒙汉互市的历史当作背景。

——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材料三 “康熙不修长城”是流传较广的观念,依据之一是 1687 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康熙将喀尔喀民众安置在科尔沁放牧。1691 年康熙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有学者误以为康熙一朝不曾修建长城,又因康熙在清朝的重要地位,推理清朝不需要也没修长城。不能苛责所有学者都对史料进行条分缕析和细致搜集,但对此观念的过度解读来自对已知史料的误读则是需要留意的。认为明之后不再修建长城,深层原因有:认同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但又以热武器出现并强大认为长城不需修建;受长城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而修建偏颇观念的影响,为了避开复杂的情况往往省略特殊情况。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象征。越能清晰地分析和判断事件发生的背景,便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经验;越能清晰地分辨似是而非的观念,便越能保证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

——据黄益《“康熙不修长城”观念的检讨与反思》整理


(1)结合所学,对材料一中罗哲文先生说的“三大历史误会”予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述明朝在长城沿线的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我朝施恩于喀尔喀”的表现及康熙“在清朝的重要地位”。②以“康熙不修长城”观念为例,谈谈历史研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020-07-07更新 | 2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凌峰《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材料二 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设计特点。
(2)依据两则材料,概括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种设计理念有什么具体作用?
2014-06-18更新 | 6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