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史学研究 > 史学观念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1 题号:159640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倡导“史学革命”,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旧史学的同时,强烈主张创立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代替旧的循环史观、以“民史”代替“帝王将相家谱”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研究方法代替传统考据,以章节体例代替纪传体——新史学。五四运动后,出现了一大批以唯物史观方法编写的中国历史著作,以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来期分章节。


请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为“史学革命”撰写一则历史词条。(词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该词条的概念包含词条所包含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解释概念的内涵,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或评价。史实正确、概括精准)
【知识点】 史学观念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刘三姐》由一个地方性、边缘性、分散性的民间传说,被发现、被改造成为一个代表广西乃至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与每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刘三姐》的形象变化

古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在古代多见于传统精英文献之中,其人被称为“刘三妹”。清代《歌仙刘三妹传》,称刘三妹出身高贵,“七岁好笔墨……十二通经史,善为歌”。“擅读书、解音律”的白鹤乡少年张伟望不辞跋涉,登门叩访,礼尊宾主,一唱一和,所对之歌皆为阳春白雪。

民国

刘三妹常常被塑造为“贫家女儿,自制土歌,以卖歌为生”。1929年歌剧《刘三妹》围绕她和白鹤秀才的爱情故事展开,最后两人私奔并化石成仙,刘三妹成了为爱情奋斗的女性。

新中国建国后,“刘三妹”被改名为“刘三姐”,并强调其下层贫民的出身以及屡遭哥哥和地主迫害的悲惨身世,她用山歌歌唱劳动,痛斥邪恶,招来财主的怨恨,最终刘三姐在群众的帮助下逃离地主的迫害,唱着山歌消失在美丽的漓江上。

——摘编自陈蕴茜《山歌如火:刘三姐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抗争》


提取材料信息,对刘三姐的形象加以阐释。
2022-11-28更新 | 28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围绕材料观点,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期,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符合所选地区和时期,表达清晰)
2024-01-31更新 | 11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史观出现于20世纪上半期。它以文明平等的多元文化论为基础,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对当时西方社会的变革和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文明史观还有诸多缺陷,这以文明史观的集大成者汤因比为代表。一是宣扬文明社会泛宗教论。汤因比的史观实质是唯心史观,他基本不是以真实的人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而是以宗教为核心的信仰来解释历史。二是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汤因比认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必经起源、生长、衰老和解体四个阶段,这就无从解释历史上许多文明的延续和当今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三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研究较为薄弱。汤因比以单个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将人类历史发展认定为一个个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没有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缺乏完整的文明史概念和系统的文明史体例。

——摘编自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利弊。(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8-30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