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6141410
“大同”思想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仁”所具有的恕的认识方法,同样建立在人人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康有为在他所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中,首先标榜“爱”,也即孔子所说“仁”。康有为认为,只要从博爱的立场出发,就可以产生平等、自由、民主诸观念,进而实现世界大同。这与孔子的逻辑线索一致。

——方铭《儒学文化的现代价值:向孔子学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特点及其目的。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2024-03-02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帝、后(慈禧)两党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光绪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1898611日,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光绪帝命康有为参赞新政,并任命谭嗣同、刘光第等帮助主持变法事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矿务铁路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还开办邮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军事方面: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科举,废八股;设学堂,学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他督抚大都推诿敷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变法宣传和百日新政,变亦变,不变亦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思想日益在统治集团中产生酵化作用。可以说,若没有维新思想在统治层面的酵化,就不可能从封建专制集团中分化出一个主张政体变革的开明官僚群体;若没有这个群体对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的热心支持和积极推行,就难以出现两次新政的惊人相似。戊戌维新第一次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但是这种理念上的深化转变为社会事实上的进步,到清末新政时才真正体现出来。

——摘编自沈渭滨《戊戌维新与中国社会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2023-12-15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荫桓的命运沉浮

张荫桓,晚清大臣,数次出使海外,与多国公使建立关系网络。其为变法之先导,“戊戌六君子”遭斩于菜市口后,张荫桓遭下诏诛杀,后由于外国干涉而得以免死,转为流放新疆。最终于1900年再次被慈禧下诏诛杀于成所。

下面是诏杀与营救及死后多方人士的态度与做法:

“他背叛了我,现在变成了我的敌人”

——李鸿章

“各国公使为一位曾经出使外洋的中国大臣提出最强硬的抗议,才暂时保全了他的性命……这样一种判决,是如何的可怕”

——【美】马士

(慈禧招抚义和团,公开向列强宣战后)“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实乃‘汉奸’‘通敌’的代表”

——义和团

“(应)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

——美国公使

(张荫桓死后)“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英、美两国邦交”

——李鸿章

——摘编自徐漫《从张荫桓之死看晚清政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对张荫桓的两种态度,分析相应人士持该种态度的理由。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