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变迁 > 报刊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80 题号:161955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是近代报刊的发祥地。鸦片战争前夕,来华外国人先后创办《广州记录报》(1827年)、《中国丛报》(1832年)等6种报刊。早期报刊都在十三行商馆区刊行。也就是说,西关十三行才是近代报刊的诞生地和最早的报刊中心。鸦片战争结束后,报刊的地理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外国人先将办报重心南迁到香港,在西关创办报纸的迫切性减弱。随后,上海迅速取代香港,成为新的传媒中心。

——整理自赵建国《地域文化中的媒介:西关文化与近代广州报刊(1827—1912)》

材料二   1937年以前,中国的出版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上海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全面抗战初期,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出版业,一时间十分繁荣。全面抗战中后期,重庆、桂林、昆明、成都等地,则成为大后方出版业的集中地带。

——整理自《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广州成为“最早的报刊中心”的背景,并说明上海成为“新的传媒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全面抗战期间出版业中心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知识点】 报刊业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示出的部分图片。读图并回答问题: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

(2)请你为这次展览拟订一个标题

(3)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2018-07-1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

——据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材料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三:1875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摘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四: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着“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

——摘自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回答:

(1)依据材料提取有关广州近代社会生活的表层信息。(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018-03-22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摘自《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阐释》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外国人的在华办报活动
(2)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在政治、思想的方面的作用。
2016-11-18更新 | 5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