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三大改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97 题号:162350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核定各户余粮,动员各户交售,同上亿户农民直接打交道,非常繁难。这样就产生了“把太多的小瓣子梳成较少的大辫子”的必要。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很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把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接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但在当时,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来说, 装的确取得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主要特点以及产生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1)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3)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2019-08-14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把20户人家分成4个小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小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了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记者 靳生 黄勇


根据材料回答:
(1)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大包干”指的是什么?
(2)“大包干”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3)简要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2016-11-18更新 | 3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许多重大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而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材料三: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生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1)材料一中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试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大意义。
2016-11-18更新 | 3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