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162546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郡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并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镇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连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山东半岛是它的起点,因为临淄等地在春秋战国时即为丝织业和纺织业中心,汉初著名的官办三服官手工场就设置在此地。除纺织业外,山东半岛还是全国冶炼业中心。山东沿海的渤海、黄河沿岸,自古产木,其中的楸木,就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商船、渔船活动多见于春秋战国时地方志的记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面对秦的暴政,沿海地区民众只能消极反抗,利用有利条件向海外移民。汉初楚汉之争战乱不休,又有大批山东沿海居民迁徙至朝鲜与日本,从而推动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摘编自朱亚非《论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以东南为盛。宋代的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了广州、泉州、明州等十余处。宋代的海舶航程也更长,最远的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宋代的手工业品和原料大批运往海外……宋政府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很大收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畸形发展,主要输入商品是奢侈品……与西欧城市的发展相比,没有适应手工业者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是手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资金,也不是生产加工所需要的原料。且中国出去的商人较少,大多是蕃商.蕃船来中国。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归纳其在秦汉时得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0-08-24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救济政策体系


——摘编自范勇《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二 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习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

——摘编自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救灾政策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救灾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2020-04-26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1-06-21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