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辽与西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2 题号:16572294
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指出材料中“中国”观的内涵。

材料三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据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整理


(3)指出材料中的“中国”观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4)指出元朝“中国”观的新变化。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观内涵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变化的认识。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即元好问所说的:“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摘编自刘本锋《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

材料二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伟大荣光。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香港“基本法”起草并通过所依据的原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2-07-22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说明:此处称辽太宗时始兼制中国,官分南、北,实指会同元年(938)辽朝正式据有燕云十六州,国号大辽,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人,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寻兼政事令完全采用中原汉制,委任赵延寿管理燕云汉地,从而与契丹内地形成南北不同的制度模式。辽世宗即位后,天禄元年(947)八月,始置北院枢密使,以安抟为之,九月又以高勋为南院枢密使,才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辽代以北、南枢密院(其长官称北、南院枢密院使)为最高中央行政机构,分统契丹(包括奚人)与汉人(包括渤海人)事务的北、南面官制度。

——《辽史百官志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契丹官制的特点,说明其官职设置特点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16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如图中AB所示地区的政权名称及创建者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个政权为民族交融所做的贡献。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2023-10-05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