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2 题号:167450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相继在上海开设洋行。南洋华侨与国内商人交往渐多,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洋行和上海华商行随之出现。随着上海人口逐年增多,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大米进口量不断增长,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上海民族面粉工业由于还主要采用磨坊生产,面粉产量低,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进口面粉量逐渐增加,到1911年已增加到16.91万公担,较1864年增长了25.84倍。在广东,随着近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挤占良田的现象突出,再加上人口激增,粮食极为短缺。据统计,1912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在福建,外国米源源不断地以低价向福州、厦门等地区倾销粮食,造成了福建粮食生产的衰退,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

——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粮食进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2017-05-02更新 | 3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从我国近代制糖业发展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2022-11-29更新 | 1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一1554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以入股形式进行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莫斯科公司”……到1604年该公司股东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个业务。继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1600年又组织了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

材料二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外,洋务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也相继采用了股份制。据统计,从1877年到1883年,先后有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相继采用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中的19家企业采用公开招股形式,形成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总体看,晚清时期股份制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英国股份制公司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起步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股份制公司兴起的影响。

2018-08-28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