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东晋与南朝 > 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1688386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

史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摘自《金陵记》


(1)史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状况?
(2)史料二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南一词本义指代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南部,荆楚湘江之地。魏晋南北朝,江南东扩,延伸到江浙一带。初唐时,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江南道。明清时期,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今苏南浙北一带)。这一地理范围的变化既与以北人中心为感知的出发点有关,又和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其中,经济效益的累积和政治形势的博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兼容并蓄的江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江南的崛起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文明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契机。

——摘编自丁梦琦《江南地理内涵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象》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列举为“江南”崛起提供“契机”的重要历史事件。指出材料释读“江南”这一概念的主要角度。
2024-01-24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①____的拓展
第一节东南区
一、农田水利
二、农耕区的拓展
第二节岭南区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二、农耕区空间扩展的表现
第三节长江中游区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农耕区扩展的表现
第四节拓展的原因分析
……
根据材料,填写序号①的内容。参照前三节的格式,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第四节的目录。
2024-02-07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滑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宋朝:“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2)这两位学者对宋朝的评价矛盾吗?说明理由。
2022-12-15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