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9 题号:16981876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7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主题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编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报告


主题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自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晋升技术的进步,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到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1920年代,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材料四     现有的公共卫生护理是近期发展的成果,但其根源却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其中之一便来自启蒙运动的教海,即期望通过向穷人们提供能够让他们自救的信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另一个则是向生病的穷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患善传统。正是由于这两者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和卫生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英国、美国的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起来。19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社区做出了努力,在有组织的基础上为患病的穷人提供家庭护理。同时、健康家访作为公共卫生护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于19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兴起,20世纪初,许多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访员。英美公共卫生护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初可见于专科护理活动,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类型的护理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并融入公共卫生护理的主流。例如,1908年,由于国家规定学校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体检以及教育委员会的不断督促,英国诞生了学校护士一职。于是乎,结核病护士、骨科护士、市立助产士等也相继诞生。近年来,虽然有些工作如助产士等仍具有专业性,但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公共卫生史》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六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近三年来,我们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近三年的抗疫实践,极大程度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极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极大程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摘自2022年12月初新华社社论


✱基础测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西方公共护理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西方公共护理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6)根据材料五中建国初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意义。
2023-12-02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时期医院经费主要是通过打土豪、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和向老百姓募捐筹集的方式解决的;中央苏区时期成立互济会(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医疗),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区、乡工作人员药费也能报销,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还是因工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不需要支付医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中央苏区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药业合作社来保障药品的市场流通。私人捐助药品也成为当时药品大的来源途径之一。

——摘编自曾红、李瑞《论中央苏区时期医药卫生体系》

材料二   200210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12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1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发展医药卫生保障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
2024-05-15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时,血吸虫病已在我国流行甚久。1950年,党和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普查。调查显示,当时患有血吸虫病的总人数达1100万之多。党中央和毛主席高度重视,卫生部制定了防治方案,指导地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试点工作。19562月,毛主席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召。随后,一场大规模群防群治血吸虫病的运动在疫区开展起来。政府通过举办画展、文艺表演、听“洋戏”、看“土电影”等方式将防治知识传授给群众;组织群众通过显微镜观察血吸虫尾蚴,给群众以思想上的震撼;抽调基层干部及群众积极分子集中训练,更好指导群众的灭螺工作;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向群众讲授防治技术;派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建立由保健员队伍、粪管队伍和查螺员队伍组成的群众性的防治队伍。经过长期的动员、教育、培训,疫区群众思想得到传变,掌握了一定的防治技术,为战胜血吸虫病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58年年底,全国已治愈绝大多数血吸虫病患者,许多地区已经杜绝了血吸虫病的危害。

——也辰《送瘟神——新中国消灭血吸虫病始末》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治理血吸虫病的时代背景及措施。
(2)简要评价新中国开展大规模治理血吸虫病运动。
2021-08-26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