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698669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后,欧亚大陆的这种平衡状态逐渐为由新兴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体化状态所取代,这种一体化状态在19世纪时发展到顶点,转而导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权。20世纪的历史,实质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对世界霸权的历史,是西方的技术和思想的迅速传播迫使人们冒险探索一条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历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连续的互动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空中国基本上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开始建立与各项国际制度的广泛联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身份发生变化的标志。中共十八大召开后,更是提出了全球治理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摘编自杨静《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全球一体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表现及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 道路是没有的家须知,妨碍我们和外国做生意以至妨碍我们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不是别人,正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生意可做了,我们就有可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了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友谊的援助只有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择性必修1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一边倒”的具体内涵并分析这一方针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2)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出了正确选择。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并请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始终坚持这一方针。
2022-01-27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国同票表决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和宗旨是什么?分析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方案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方案的认识。
2022-09-26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陶器、水稻等就开始向周边各国传播;商周之交,箕子去朝鲜,教其礼仪、田蚕织作……隋唐至明清时期,日本的文字“是8世纪以后长达几百年的期间,实际使用而逐步简化汉字并固定下来的结果.受中国文学、美术的影响,日本物语与描绘日本风景和风俗的绘画产生,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日本人的佛教、饮食、衣着等方面。越南至晚到公元2世纪接受了汉文化。越南也对中国文化、文学、服饰及行为规范高度模仿。朝鲜建立了汉式的政治模式,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在朝鲜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东亚诸国文化也通过移民、遣使、留学、贸易传入中国。此外,封贡体系使东亚各国关系紧密,相互影响。东亚文化圈由此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摘编自孙弘《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语言。

——摘编自高增霞《英语国际化的进程、特点及启示》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历史发展中可知,民族的复兴不单单是硬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志元《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语国际化的有利国际环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条件。
2020-04-11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