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56 题号:170170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 年减一年, 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 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 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 省费倍蓰(xi, 五倍)。……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茅盾《春蚕》

材料二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因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材料三这座城市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如今,这座城市却开始一心一意地追求“慢”。2008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城市“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中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这个演绎了无数速度神话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沉淀下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腾讯网《今天的“深圳速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老通宝所处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翰笙对“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017-02-24更新 | 2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60-90年代,欧美诸国进口物品总量及纺织品的输入情况表(以关平银两计值)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从1897年至1912年15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60家,从地域来看,北至奉天、长春,南到广州、闽候,东至上海,西到重庆,可谓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随着中国本土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本土机织布因工价低、运费省等,成本和价格比舶来品更低,遂日益取代进口洋布,中国人购用“洋布”也更为方便和普遍。“洋布”作为对机织棉布的通称,与中国乡村仍普遍存在的自织土布并行存在。

——李长莉《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英美输入纺织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05-12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商通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粵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差异的原因。
2018-07-10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