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71673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阅读表3有关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项目内容摘编
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有人击登闻鼓告科举阅卷不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将作监丞莆田、陈靖联合上奏,提出糊名的方法,应用在科举阅卷中。此建议被宋太宗采纳,并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后开始正式实施。殿试是最先开始使用糊名制的,对试卷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优劣两个级别。糊名制在实施后,还是没有杜绝徇私舞弊的问题,有的官员可以根据字迹来辨别,所以开始实施誊录制度。为了避免出现誊录人或有意或无意的造成文件错誊,对举子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又专门设立对读官,专门进行问责校对工作。誊录官的职责就是要必须对原文进行誊录,不能擅自更改文中的意思或者进行语句的删减,校对官要对誊写卷进行认真校勘,在确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弥封,然后送交复考官进行再定。总之,宋初糊名制和誊录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王忠庆《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0-11-25更新 | 2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阔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抄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创立的朝代及选官标准的演变。据材料一,说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1-02-05更新 | 1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从建国初直到“文革”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材料三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地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根据材料一回答,“考试评分制度”指什么?“变得死板和僵化”是在什么时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是在哪次运动中?

(2)结合材料二回答,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借鉴哪一国家的经验?“文革”期间的教育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018-01-22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