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604 题号:17281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美、俄等国在福建开设的洋行攫取了福建茶叶出口的经营权,福建茶商收购的茶叶只能卖给洋行经营出口。英、美洋行甚至通过买办直接到福建茶叶产地,向茶农贷款,控制和剥削茶农。这一时期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洋行贩运茶叶出口日增,全省出口总值也不断增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省年均出口量达70万担左右,光绪七年出口量高达90万担,这时期茶叶出口值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以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叶大量兴起,并以其优质与华茶竞争,福建茶叶生产和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出口量从巅峰急剧跌落。到20世纪初,跌入低谷,只有10万多担,几乎被挤出国际市场。
材料三
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 份
比 例
年 份
比 例
1952年
0.3%
1955年
0.79%
1978年
1.9%
1975年
5.10%
1988年
3.9%
1985年
7.55%
1990年
4.3%
1990年
25.43%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
(2)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联系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一公元前六世纪,秦国控制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通道),丝绸之路形成且日渐繁忙,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商旅要道,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丝绸之路使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

——摘自《社会科学报》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

依据材料概括陆上丝路在经济发展和文明交往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要条件。

材料二

2013年,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目前而言,是指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所以,有学者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只是借用了海路”的战略构想,从而赋予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意义与生命,并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用丝绸之路这个“富有诗意的名词”来描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自的历史作用。

2017-05-18更新 | 1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2016-11-27更新 | 6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018-12-13更新 | 2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