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辽与西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69 题号:1757690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材料二

文献材料文献出处
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宋史职官》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朕(金世宗)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史世宗纪》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的关键期。“小中国”指发源于中原农耕地带,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汉文化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作为理想目标,以“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作为统治模式的政权;“大中国”则指能对发源于汉地社会边缘的农耕——游牧交界地带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并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政权。

——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契丹建国前,契丹八部诸“族”“家”等血缘组织已与特定地域相联系,加上诸“族”杂处程度的加深,使契丹人的社会组织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地缘性,为契丹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契丹国志》中载“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即为皇族,包括太祖子孙加三父房成员。改革之后的皇族,不再像从前一样发生代际的裂变,也使皇族不再对阿保机一系的皇权继承构成威胁。随着阿保机权力、地位的上升,威胁主要来自其亲近。为安全,也为加强刚刚确立的皇权,阿保机就不得不对此现状进行改革了。阿保机采取的办法是,利用契丹诸部之“家”可以进入其他“族”分地,可以将所属部落迁入本“族”游牧地的契丹旧俗,由各部中挑选强健忠诚的部属,重新组建成一部-“心腹部”,随同自己迁徙,以起到安全保卫的作用。

---摘编自杨军《“变家为国”:耶律阿保机对契丹部族结构的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保机“变家为国”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保机的“变家为国”改革。
2022-04-02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辽朝举行贡试。科举设乡、府、省三试,乡试考中的为“乡荐”,府试考中的为“府解”,省试考中的为“及第”。时有秀才未愿赴者,州县必报刷遗之,程文分两科:一为诗赋;一为经义。每三岁辄一试进士,贡院以二寸纸书及第者姓名于上给之,号为“喜帖”,明日举案而出,乐作及门击鼓十二面,以法雷震。殿试临期取旨,又将第一名特增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第二名、第三名授“征事郎”,其余并授“从事郎”。统和六年创开科举,及第者仅一人。兴宗景福以后,增至六十余人。又例禁凡属医卜屠贩奴隶商贾之家和悖逆父母或犯事逃亡之人,皆不得举进士。进士一科亦专为汉人而设,契丹人无举进士之条。兴宗重熙中,耶律富鲁举进士第,帝怒其父(耶律)庶箴擅令子就科目,有违国制,鞭之二百。

——摘编自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实施科举取士制度的意义。
2023-09-24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2022-05-12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