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599 题号:177415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7世纪中叶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材料二   当前,世界形势最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所发生的种种量变与质变过程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内的所谓“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50%,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亚、中东部分产油国,以及拉美等地在内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持续增长……德、法、英新一代领导人主政,协力化解欧盟制宪危机,为欧盟一体化和共同外交注入活力。欧盟向世界第二大战略力量演化的趋势明显,日本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政治上继续加紧向“正常国家”迈进。
——徐坚《中间力量的兴起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三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变成边缘地区。……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刘鸣《以世界体系理论与全球化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20世纪中叶,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分别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边缘”关系,并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苏联中程导弹打不到美国,而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可以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莫斯科对利用条约禁止这种导弹极为感兴趣,而华盛顿虽不想签订这种条约,但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经过反复谈判,1987年12月8日,苏美正式签订《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中导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谈判中苏联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希望借此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军备竞赛,缓和紧张局势,为国内改革腾出资金和争取和平环境。对于美国来说,里根总统就任美国总统七年,美联邦赤字累计达数千亿美元。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借债导致了美国国债的猛烈增长,达到万亿美元,条约的签署符合美国的利益和需要。
联邦德国《世界报》说: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在心理上是一个突破,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就,在军事上只有有限的重要性,而在战略上却是可疑的”。
——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最终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报》评论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中心在不断发生变动;影响成为世界中心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现在大家有机会探讨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崛起的影响。英国剑桥大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1)结合所知识,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中国在经济领域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
2016-12-12更新 | 2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戴高乐及其拥护者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主张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在二战后戴高乐执政期间(19581968)得到了充分实践和完善。一方面,戴高乐积极发展法国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于1960年试爆原子弹成功,于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并访问苏联。另一方面,提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观”,主张建立一个法国领导的欧洲各国之间合作的欧洲邦联,即“欧洲人的欧洲”。同时,法国逐步完成法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争当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但是,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显露了要取代美国在西欧地位的野心,这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又明显是脱离实际的。

——据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推行“戴高乐主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2021-02-24更新 | 1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