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79731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叫牙人,又称牙子。明代牙人在商业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存在既体现出了明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商业管理政策的意志体现。国家通过法规来规范牙人的行为,也就是承认了牙人在商业活动中的地位。在明中后期,受到商业发展的影响,私牙群体数量扩大,一方面国家以牙人进行商业管理的体制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牙人之间的竞争。

——摘编自李潇《明代商人与商业研究》

材料二   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0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牙人“不可或缺”的原因。并说明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买办”阶层的身份特征,辨证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以农村、市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手工棉纺织逐渐成为上海地区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无论东部产棉区,还是西部产粮区,普遍盛行手工棉纺织。有资料表明,明万历年间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中,大约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者及有关的经济活动。据估计,如果以现今上海地区范围为,其棉布年生产量,明后期大致在3000万——3500万匹,清中叶可能达到4500万——5000万匹。明中后叶上海棉布的国内市场已经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江广、滇路、闽粤,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摘编自张忠民《区域发展与经济支柱产业:以明清上海地区为例》

材料二 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载,“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署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

——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

材料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和战略转型。上海纺织集团通过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集成优势、锐意创新,全国布局、海外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先导,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以纺织先进制业和时尚产业为核心,拥有较完整的纺织服产业链、集贸科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国,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和“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纺织集团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0-06-30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12)变革与创新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机构
概 况
商部
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
商部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部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部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概括上表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上述变革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2014-06-09更新 | 3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2018-05-25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