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8056503

材料一:在甲午中日战争 120 周年时,有人曾发表言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欧洲卖给北洋水师炮弹合格,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

材料二: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大规模海战,成为人类海洋战争史上的一次标志性战役,也是一场几乎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海战。

材料四 1895 4 17 日,《马关条约》签订,其中关于割让台湾的噩耗当天传到台湾,全省人民热血沸腾,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对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更是恨之入骨,要求对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4 20 日,台北市民鸣鼓罢市,表示抗议,宣布台湾饷银不得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各种税收全部留作抗日之用。他们发布檄文,宣言:“愿从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一而让台”,并纷纷组织抗日义军誓死保卫台湾。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一、材料二能否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结合材料 和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割占台湾的条约名称,列举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4)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似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

材料二 订立《天津条约》之初,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材料三 同治五年三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请朝廷:“惟每遇中外交涉案件,该推官或有意延搁,或含混了事,甚有任意妄断,因小事而激生他事。推原其故,皆因不明条约,且有未经目见者。……饬下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转伤两司暨该管道府,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咸使知悉,如遇接替时,亦必移交后任。”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四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奕劻、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材料五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里指出:割台湾是“弃台民”、“散天下”之举,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主张:下诏鼓天下之气(一下“罪己之诏”,二下“明罚之诏”,三下“求才之诏”),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以上三者,还只是“权宜应敌之谋”,而惟有“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1)五则材料中对签订条约的态度和执行条约的方式各有哪几种?从材料二来看,清政府对执行条约抱怎样的心理?
(2)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认识。
2019-06-04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2017-04-07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为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根本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的扩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019-06-20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