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96 题号:181960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德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贝多芬为了这份乐谱,还在继续努力地工作着,然而,一年之后,这份乐谱仍未能完成。到了1823年夏天,贝多芬想到在最后一乐章中用合唱作结束,而主题则是用管弦乐器引出来,但仍有困难阻挠着。辛德勒写道:“当他到了第四乐辛的时候,开始了从未见到过的挣扎,他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字来介绍席勒的颂词。有一天,他进入了房间,高声地叫喊着:“有了!我得到了它!他将草稿薄给我看,上面写着:“让我唱着席勒的不朽的歌“兄弟”!这个词语经过我多少次的审慎思考才最后如愿以偿的啊!”

——摘自杨林、晓阳《贝多芬传》

材料二 德国工业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革命,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随着中央集权政府的建立,德国经济开始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德国通过强有力的政权推行经济体化.德国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创造力。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方向的转变,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德国在工业革命浪湖中后来居上,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摘自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

材料三 事实上,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坦率地讲,回首往事,所有欧洲国家都对德国可能重新强起成为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而恐惧。为了克服这种不利因素,德国积极地参与了双边合作和欧洲的统一进程,尽管德国执欧洲经济发的牛耳,但它一直进免在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方面单方面行动。

——摘自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贝多芬作品的名称与地位,并分析该作品所代表的文艺思潮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的因素。列举德国人在完成科学研究向应用方向转变的两项重大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二战后德国赢得世界尊敬的原因,并从二战后德国经济模式的变化来说明其如何能“执欧洲经济发展的牛耳”。
2021-07-21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英国长期经济低迷、缓慢增长,福利国家的弊病已经暴露无疑的现状,撒切尔开始治疗“英国病”,并对“福利国家”制度操起了“手术刀”。在社会养老领域,撒切尔认为,“一视同仁”的社会养老制度是侵害自由市场经济的祸根,国家应该帮助那些最应与义务。撒切尔特别重视市场高效率的价值,强调市场的作用,促使养老主体“国家化”向“市场化”、“私有化”转变,从而更多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养老融资方面的作用。但是撒切尔夫人在改革中完全忽视社会福利本身公平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 中产阶级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也间接导致其执政生涯的结束。

——摘编自童素娟、瞿雅峰《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首相福利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撒切尔首相的福利改革。
2022-05-22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

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所主要体现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运用这种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
2020-01-01更新 | 4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