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83684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总统首次公开了美国政府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并在海湾战争中予以实践和展现。随着全球性对抗威胁减弱,伊拉克这样的地区性强国崛起是对美国在世界重点地区利益的挑战。于是,美国通过外交努力,在联合国安理会中,首次实现了美、苏、中等主要大国的意见一致,即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的撤军。战争中,美军在海湾地区作战费用由沙特等国提供60%,日本等提供20%,而美国只负担20%。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虽有39个,但主要行动基本都是由西方盟国部队完成的,具体指挥权仍属美国。针对伊拉克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了许多的飞毛腿导弹,布什总统指出:“没有任何事情比停止核、化学和生物武器,以及携掷这些武器的导弹的全球性扩散更加紧迫了。”经过海湾战争的实践,促使这一构想在以后美国国家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徐萍、张建辉《海湾战争与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提出“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要构想,并指出其实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走向多极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当时影响这一战略意图实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材料二 尼克松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制订了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被称为尼克松主义。主要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2)扼要指出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列举美国在外交上实行尼克松主义的具体表现(至少两点)。
(3)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4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材料二   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演说
在朝鲜入侵韩国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20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                                                                                     
——美国·教科书名:《世界历史》(第五版)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根据材料下列回答:
(1)材料一中怀特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50年代中国政府在北面、东面、南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各自取得的效果。
(3)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美、西欧、苏联三方的经济角度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7.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答题卡上所选答题的题号涂黑。
(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 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 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二)【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 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1905 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常城《马占山》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占山复杂人生经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2019-12-20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