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元朝的民族关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845828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学派观点

观点

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荀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

材料二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秘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其海宇虽在混一之天,而肝胆实有胡越之闻。不过视官爵为己私物。······是以不及百年,大乱继踵。

--叶子奇《草木子》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诸子思想主张对提升统治者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知识点】 元朝的民族关系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启发,决定袭金旧制。而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也有了创新。

——摘编自魏国栋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历时演进》

材料二   元代蒙古、色目文化给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质素,使江南文化的范畴得到扩展,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江南又为人才渊薮、文化昌盛之地,人口众多,寓居的蒙古、色目人杂居于此,和汉人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必然接受江南文化风尚的影响。

——摘编自潘清《元代江南社会、文化及民族习俗的流变——以蒙古、色目人的移民对江南社会的影响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元代江南文化昌盛的主要因素。
2021-04-12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交融、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朝在边疆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024-03-01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   八思巴,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人。从小聪慧好学,成为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1253年,八思巴谒见忽必刻,备受崇敬,忽必烈接受其密宗灌顶。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驳倒了对方。1260年,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成为全国最高佛教首领。1264年,元世祖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命八思巴兼管总制院事务。同年,八思巴离开大都前往吐蕃;受命建立乌思藏地方行政体系。八思巴在萨斯迦修建塔庙,用金汁写造显密经典及般若等经二百余部。1269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向元世祖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元世祖大悦,随即颁行天下,诏令:“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1274年,八思巴启程前往拉萨,由真金太子率军护送,途中他向真金讲解佛教教义知识。


(1)简析元世祖重用八思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思巴的主要历史贡献。
2019-12-1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