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改革开放进程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7 题号:185865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60年代,经历了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沿海的大动乱时代之后,朝廷终于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如许浮远说:“看得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由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嘉靖之季,其祸蔓延,攻略诸省,荼毒生灵。”……一些官员提出:废除过时的海禁令,允许通商,以求化寇为民。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杂西二洋",终得"奉旨允行"。……这次开禁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隆庆开放"。

——摘编自冯之余《明代“隆庆开放”与海上贸易发展》

材料二   1843年制定的进口税规定1.5%的低税率,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外籍税务司制度更是被打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人掌握在手中、被大地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开舱时,卸下一船棉花;或是设若该外国人无所忌惮的话,卸下一船鸦片,或是……将这批货载到西藏的边境,或经由运河到天津和北京,或总而言之到任何地方,同时沿途兜售。”

——摘编自荣宏庆、李琪《从历史考证五口通商对我国沿海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979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据中共中央党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隆庆年间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说明五口通商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知识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1)材料一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对哪些国家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材料三中中国建国初期“特殊的民主方式”主要调整了哪些关系?你认为应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2016-11-27更新 | 6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愚昧迟钝就会安居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发布有关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辈分让他们服徭役,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就一定会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那些博学多闻,能言巧辩者,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农民没有地方听到异端学说,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摘编自商鞅《商君书》(白话译文)

材料二 1928年的苏联小百科辞典说:“(沙皇俄国)身份证制度是所谓的‘警察国家’发挥警察作用和实行税收政策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苏联法律中没有规定身份证制度。”然而随着集体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数百万饥肠辘辘的农民涌进城市的饥荒年代,苏联决定重新在国内实行身份证制度。有权获得身份证的只是工人和职员,而不是农民。所以,农民的迁徙自由已被限制,对所有公民迁徙自由的控制也加强了。1930年,一篇评论称“难道无产阶级政权可以颁布一项强迫贫农和中农留在他们的集体农庄里的法律吗?”预言在1933年初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俄】罗伊麦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材料三 改革开放20年,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至20%。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随时准备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部门。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户籍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剥离其他各项附加制度,渐次消除户口的物质化因素,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管理功能。

——摘编自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创立户籍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前后苏联(俄)对身份证制度的态度转变,并分析其转变背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2017-12-23更新 | 1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出于倭寇侵扰、流亡海外敌对势力威胁,以及海防建设不完善等因素,虽实施海禁但不完全禁止国人正常的海上生产活动,为维护沿海秩序和社会安宁,还组建海军近海巡航,保护海上经贸活动正常开展。明中后期,平息海寇后,允许中国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清初,应对抗清势力实施“禁海”“迁海”政策,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虽出于海防的需要颁布“南洋禁海令”,但没有限制东洋和西洋贸易。清政府虽宣布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但事实上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并未禁止外商,华人也可出海贸易。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一度出现了贸易量下滑的局面。从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产品的贸易额迅速增加。甲午战争后民用机器设备大量涌入中国,并深入内地。

——摘编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层面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也不排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民间贸易;1972年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尤其是工业机器设备;1979年,伴随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将包括大部分武器装备技术在内的尖端科技对中国开放,这种局面持续到1991年前后;其后,西方再次对华实施高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禁运。2001年中国加入WTO,通过国际深度合作以升级产业结构;2009年后中国逐渐成为智能科技、通讯技术、先进军事装备的出口国。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初到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与晚清相比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2023-04-13更新 | 3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