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863519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的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但这种基于传统手工技术和旧有组织方式的生产,难以抵挡新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科茨沃兹所在西部毛纺区不但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甚至还未紧随。这个英国原工业化“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落伍了,西部原有毛纺业城镇逐渐“空心化”。

从中世纪起,科茨沃兹当地人普遍用这种岩石筑房,其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被列为国家公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

——摘编自刘景华《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在旅游开发晚于周庄、西塘等同类古镇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乌镇模式”成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乌镇文化遗存与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成了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的“梦里水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乌镇为“圆心”,苏嘉湖交界区域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2013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像乌镇戏剧节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多家。

——摘编自新华网《乌镇如何成为“世界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茨沃兹地区城乡转型的基本历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各阶段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乌镇相对于科茨沃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镇建设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上海“半边缘”地区】

材料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工业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以工业化国家为“中心”,落后的农业国家为“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中心和边缘的交往、运作中,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出一种“半边缘”的社会经济形态……确立“半边缘”市场是列强实现“中心—边缘”世界体系的重要战略。为了建立和维护“半边缘”秩序,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这个“半边缘”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一方面健全“半边缘”秩序,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遏止“半边缘”向“中心”或“亚中心”发展。

——摘编自樊卫国《上海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半边缘”地区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地区进行一系列“建设”的具体内容。
2024-04-01更新 | 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0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0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黄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城市治理进行历史解释。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一进行对比。
(3)以上两则材料是针对中外城市治理的两则不同史料。针对该话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研究思路?
2024-01-21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城市饱受公共卫生问题的困扰。各种环境污染为病原体创造了适宜的场所,乱丢垃圾为疾病媒介提供有利条件,而激增的城市人口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城市卫生防疫措施的滞后导致高死亡率,越来越多的居民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系统的城市卫生改革主张。各种公民改革团体在寻求解决垃圾问题办法的同时,也将其视为消除城市罪恶、腐败和疫病努力的一部分。这种进步主义的改革精神坚信能够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改变行为。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应用了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医学知识和新兴的科学技术。受英国环境卫生理念影响,19世纪40年代,美国城市的卫生意识开始觉醒,1894年,乔治·华林在纽约推行了一场街道卫生改革,使垃圾管理现代化,推行卫生教育,并将环卫工作转变为必要的城市服务,对美国城市的卫生状况产生了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华林唤起了美国公众对卫生科学的重视,在促进公众参与城市环境保护、提高市民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丽敏《进步运动时代纽约城市环卫改革(1895-189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纽约城市环卫改革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纽约城市环卫改革产生的历史意义。
2024-02-05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