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866983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各国列强接踵而来,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落后的中国次次以失败告终。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伴随着割地、赔款、开埠……古老的中国已无法承受列强的宰割,羸弱的祖国母亲渴望着她的儿女们救她出水火之中。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相继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摘编自任燕《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20世纪初叶,当中华民族正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酷欺凌和黑暗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的危难时刻。在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确定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条件并不相同,十月革命是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而取得胜利的,而作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力量过分强大,中国革命的任务特别艰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多次武装起义,唯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转向井冈山,是开辟这条道路的开始,此后也因我们党内“左”的错误的影响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但经毛泽东阐明和探索出的新的革命道路,历经22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的检验,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孙占元《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的名称,并分析这一道路产生的原因。
2024-01-11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是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的?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020-09-26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学习与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11930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年)口号
1891190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11910扶清灭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1920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新旧调和”论
19211930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891—1900年间,材料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1901—1910年间,哪些阶级提出了材料中的口号?
(2)根据材料中口号的变化,归纳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有哪些特点?
2023-09-16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