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5 题号:1884736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餐西餐
传统四合院欧化四合院等
马车、轿子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020-06-08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 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

(注:刘大绅编、教育部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1月)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订立的《九江岳氏家规》中强调祭祀的时候“拜跪尤不可懈怠”,并规定“倘赞礼方完,执事者致祭,即哄然手弹膝尘,亦属不敬”。而同时代《南海荷溪乡何垂裕堂族规》中扫墓之仪式规定为“(一)齐集;(二)立正;(三)行三鞠躬礼;(四)肃立;(五)颁发领胙券;(六)礼毕”。
——黄书光《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家族教育的两种倾向。你对近代家族教育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2016-12-12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自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里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据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整理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灌称便”。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整理

材料三   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后,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当时中国社会中出现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2021-06-1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