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一五计划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9176571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表中的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策略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 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 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 千瓦时

A.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
B.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 一五计划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B.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C.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2020-02-09更新 | 46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1953年至1957年,我国的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7.6%上升到27.3%,轻工业的比重由29.6%下降到29.2%,同期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52.8%下降到43.5%。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一五计划的开展
2021-07-16更新 | 4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2017-05-19更新 | 1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