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水陆交通的变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8 题号:192561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

——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山西晋城·三模 查看更多[8]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古代漕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   2019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⑥《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近代中国竹枝词节选

二人小轿走如飞,跟得短僮着美衣。孤轮双柄藉人推,左右低平载.物来。名唤小车留古制,满街揽粉气脂光汗欲蒸,香车宝马大家采。此问不用青纱轿,里外都一辆轻车人力拖,街衢来往急如梭。几方照会悬厢后,人以东
汽车远远有声来,吩咐途人早避开。惹得乡愚齐注目,这般机巧费疑猜。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坐,可怜坐报单新到火轮船,昼夜能行路几千。多少官商来往便,快如飞

——据顾炳权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等


解读上述两首或两首以上竹枝词,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11-07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历史资料
11世纪前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11-15世纪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17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016-11-27更新 | 1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