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9471201
以下由史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鸦片战争后,满汉官僚对于《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条款能接受,倒是条约中提及今后双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令他们很不满。体现了清政府抵御外辱的意识
B187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倡由官方招商购置轮船,创办轮船招商局。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C1912年1月,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否决了该名单。此后,孙中山对部分人选进行了调整,名单获得通过。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1920年秋,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学生。此后,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五四运动”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A.AB.BC.CD.D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中) 在上奏中写过:“四川湖南现兴造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所以干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
A.铁路建设资金短缺B.民众抵触铁路修建
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D.保路运动发生原因
2017-12-20更新 | 6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内有人向其建言:“我们向袁世凯示好,是为国家大义,并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风亮节,效法尧舜,使中国不动干戈而获共和,避免太平天国汉人内战之覆辙,后世历史,将公论先生为一代伟人!”这一建言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主流意见,得到了立宪派和英国等列强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终结B.立宪派联合列强主导了革命进程
C.革命派对革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D.袁世凯完全认同三民主义的追求
2024-02-25更新 | 13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2016-11-27更新 | 4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