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9717336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辟]

材料汉初,中央下源地方的御史只能到达各郡,而不能前往封国。汉急帝恢复那一级的监御史,其职责权限是针对“词讼,盗贼、情伪钱、狱不直、徭赋不平、吏不廉、史苛刻”等“作非当服”。监御史在郡工作的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以防止监御史与郡守勾结,但实际上,监御史与郡守往往相互包庇。汉文帝时期,“遣丞相使出刺”地方,将郡、封国统一划归刺史部州。刺史不常驻部州,而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到所属部州巡查,并可以监督监脚史。汉武带元封元年(前110年),废除御史监郡制度,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刺史也在地方上拥有了固定的办公机构。刺史下属各机构之间有相应分工,并在刺史指导下行使职能。汉武帝还明确了刺史职责范围,大体包括:抑制豪强,防止二干石(郡守级地方高官)与豪强勾结;纠劫二千石不服从中央政令的行为;监督二千石政治品德不良行为。当时刺史的职权尚不能干涉郑国的正常行政。刺史以六百石的秩别,监察“郑国六百石以上的长史”,成绩卓著者,还可以及时提拔,一时间刺史的积极性提高。

——捕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汉文帝地方监察制度调整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地方制度及其目的,并说明地方各诸侯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含义,以及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为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地方行政的不利影响。
2023-11-16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2022-08-08更新 | 4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曾有儒生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此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列举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的是谁的思想,并列举出此人主要思想主张。
2022-11-09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