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98104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文明开始全球化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在这场全球化的交流中,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生产的小麦、烟草、蔗糖等农业商品大量销往欧洲与亚洲等地。“澳大利亚现今是诸如羊毛、羊肉、牛肉和小麦之类初级产品的世界主要输出者,而所有这些农牧产品都来源于外界移入的物种。”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过程是农业的边疆先于工业的边疆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过程。正是农业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才最终促成了之后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最终到来。

——摘编自周红冰、沈志忠《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被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快速传播。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花生、烟草和棉花等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能够在中国推广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中国商品。

——摘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叶,高产作物豆薯经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随后从菲律宾传入东南亚其他地区,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之后传遍中国宜种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的栽培品种。

——摘编自张箭《豆薯——地瓜栽培传播史研究报告》

材料三   1552年呼吸器官流行病夺走了巴西伯南布哥一带许多人的生命。1558—.4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夺去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生命,但却未波及一个西班牙人。1562—1563年天花抵达巴西,数万印第安人死去,葡萄牙人却毫发未伤。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请以中国的立场重新命名此贸易航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产作物引进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2020-08-15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曾开创了许多“第一”。从1492年进行第一次越洋航行起,他带回了包括菠萝和木薯或树薯的描述和标本。1493年,他在第二次越洋航行中,又把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同样,猪、羊、牛、鸡和小麦也开始首次现身新大陆。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 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长更多。17世纪早期,爱尔兰的人口为15。多万,两个世纪以后, 这个数字长到了850万,甚至更多。

——查尔斯・C・曼恩《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材料三   1845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即马铃薯。1845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来势汹汹,持续地、大范围地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大饥荒也给各种疾病的蔓延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至少25万人死于“饥荒热”(斑疹伤寒和黄热病)这种病。 1846-1851年大饥荒期间爱尔兰至少100万人死亡。

——摘编自曹瑞臣《马铃薯饥荒灾难对爱尔兰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理解。
2022-02-20更新 | 2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栽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首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约四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

——整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   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栽培的“新气象”。结合所学,从保障北方交通畅通的角度列举西汉政府为上述“新气象”出现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为消除饥饿而成立的组织名称。概括“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023-12-21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